学习资源

> 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资源 > 详细内容

留白,是国画的最高境界!

日期:2020/09/04  点击:2328 次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史,画家们无论是用笔、用墨、用线都历经了多次的变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它们都代表了我们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

 

与西方绘画最为不同的是,我们国画的画面 不是油彩的纷繁铺就,总是有适当的“留白”,这反而不会使画面失去生机,反而增添许多意趣,引人遐思。

 

中国画的留白是为了创造意境,以虚胜实的。

留白的绘画表现

 

留白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衬托画面主要景物的。

 

潘天寿先生曾说过:“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

 

比如在明末清初的画家朱耷的画面中,枯枝、病鸟等意像总是存在于大片空白的背景上,两只鸟、一尾鱼虽笔墨简单,寥寥数笔,却成为了画面的焦点,质朴而纯真。

 

黄宾虹先生曾言:“虚中之实,每在布置外之意境。”,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留白,是中国画营造意境的一种手法。

 

马远和夏圭并称为“马、夏”,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马一角、夏半边”概括了他们在山水画上的独特风貌,即突破了北宋盛行的全景山水,用画面的留白创作出了充满诗意与意境的“边角山水”。

 

例如在马远的《寒江独钓》中,画面中渔夫坐于舟头垂钓,水面的烟波浩渺被概括为大片的空白,把大片的水面借留白表现出来,是一种空灵意境的表达。

 

还有在夏圭的《烟江欲雨图》中,烟雾与水气笼罩了树木与小洲,远山的脉络隐隐透出,用留白展示这种雾气的缭绕优美而富有意境。

留白,也是一种构图形式。

 

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的“六法”曾提到“经营位置”,即在绘画中要注意的画面的排布布局,也就是我们现在作画时先要 重视的画面构图。

 

在构图或者上墨时,留出画面的空白不着笔墨。

 

构图的不平衡,反而增添了画面的气韵,如果都铺上了背景细节,则失去了空灵的意味。

 

在中国画中,用色往往较为单纯,“墨分五色”用单纯的黑白来表现丰富的内涵。

留白,也是一种色彩。

 

留白是一种概括性的画面表现,水面、云雾等意象用空白表现,突出了它们的不可捉摸的性质,更能激发起人们想象的空间。

 

中国画绘画色彩的看似简单,实则丰富,看似留白,实则概括,这正是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者思想的一种体现。

留白的哲学渊源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讲究一切应合乎礼法,事物应保持平衡与和谐。

 

中国画留白的构图形式虽然不似西方绘画讲究构图的黄金分割规律,却用留白来保持画面的平衡之感,黑白相互映衬,以虚衬实,画面的留白不显空洞,反而更加和谐生动。

 

孔子曾曰:“绘事后素”,意为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绘画。

 

儒家思想贯穿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政治生活,在绘画的色彩上也受到了影响。

 

中国画的留白更是对道家思想的一种诠释。

 

道家思想在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不作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最大的作为。

 

空白不代表无,而是以无胜有,“无形之状,无物之象”,在无中引导想象更大的空间。

 

老子《道德经》有:“知其白,守其黑”,“计白当黑”,意为对待事物不应过于黑白分明,喜恶极端,而应通过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各种事物。在绘画思想上更应如此,白不 亚于黑,空也代表实,以虚见实,虚实相生才能 更好的体现画面的意境与美感。

 

唐代张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不一定是指五种色彩,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而是指在作画是用墨的浓淡干湿形成了丰富的层次。

 

留白在“五色”中也是一种色彩,这正体现了道家清净朴素、虚淡玄无的思想。

 

佛教的禅宗思想与道家有着一定的联系,佛教虽为外来宗教,但在中国长久的发展中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禅宗思想。

 

道家为静,而佛家则为净。中国佛家的讲究斋戒,讲究归隐山林,都是对于世俗万物的一种摈弃,追求的是内心的超然与超脱。

 

佛家在长久的冥想中实现顿悟,是对于空的高层次理解。“四大皆空”、“涅槃” 是佛家主张的虚空之境,对中国画的影响十分深 远。在画面与构图中的留白,是禅宗思想对于心性的一种重视,在空白中追求自然之境,发现真性之美。 

儒、道、释思想尤其影响了文人画的发展,留白是这几种思想的几种体现。

 

留白、空白不意味着单一与无趣,而是对气韵、意境的另一种诠释。

 

留白的艺术广度

 

在中国艺术史上,留白不但在绘画中有重要体现,在其他艺术中也有很多体现。

在诗歌中,留白是一种含蓄。

 

古文人倾向于艺术表达为:“发乎情,止于礼”,就是一种含蓄的体现。诗歌宜含蓄而不宜说破,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正如绘画 中的留白一样,引人遐想,发人深思。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正是这种“不知处” 引发了读者们的想象,提升了诗歌的美感。

音乐中“大音希声”、“余音绕梁”、“此时无 声胜有声”也是通过适当的停顿使观众们在音乐暂停之时,能细细品味前段音乐,而对接下来的音乐更加充满想象。
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几个演员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几个转场就代表千山万水,这也是留白在戏剧中的体现,适当的点缀表达了现实生活的无限细节。
中国画的留白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升华,独具深邃的意蕴美,提高了艺术作品的广度与深度,展开了观者对于美的无限遐想。

 

在当今熙攘纷乱的社会文化中,传统的“留白”艺术为我们的审美展开了一叶清净的扁舟,引导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想象美。

   (转摘  书画交流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