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源

> 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资源 > 详细内容

吴氏太极拳推手精要

日期:2023/12/04  点击:421 次
 太极拳推手 ,是太极拳技击双方相互对应的基础性训练,也是太极拳法之用的基本功修炼。吴氏太极拳以其独到的用拳理念,把推手作为传承吴氏拳法最重的要功夫之一,作为培养太极拳体用功夫最主要的途径。一直以来,上海鉴泉太极拳社总把推手作为拳友们训练、交流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项目。一代代吴氏拳大师们在推手方面均各得成就,常常在拳场上展示风采。马岳梁大师多次在国际、国内太极拳交流大会上展演推手,以其潇洒绝妙的技艺令众人赞不绝口。

 

吴氏太极拳的宗师们以其守正重道的品性和超群的创 造力,在传承、修炼太极拳的实践中,形成了主柔、善化的独家风格。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小胜大、以退为进”的技击原理和用拳准则;倡导化、发、拿、打相结合的技击要领,以柔化为主,以柔化为先应对敌手,在化的基础上实施发、拿、打等招法,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在制敌方式上,吴氏拳法擅长于以劲拿劲。通过拿肩肘、拿腰胯,使对方进退失据,屈伸不得自由;用巧劲拿对方重心使其站立不稳,失重而跌出或跌倒。吴氏太极拳的技击理念,是对传统太极文化、太极拳功夫最完善的理解和运用。在这种高妙思想理念指导下,吴氏太极拳形成了一整套修炼推手的方法。包括系统完备、形式多样的推手着法;层次清晰、要求严格的晋功步骤;精细入微、轻灵变化的技击要领;还有高妙深邃的理法准则。本文仅以自己多年来所学、所见、所闻的有限见识为基础,对吴氏太极拳推手的理法、技法做概要阐述。
一、着法系列
1、定步推手  单搭手 :
         单手平圆按掌、单手平圆黏掌、单手立圆削掌。
         单手里黏肘、单手外黏肘、单手压肘。
2、开四门单练法。(这是掤、捋、挤、按四正手的入门练习,在与人搭手前自己单练)。
3、四正推手(亦称入门四手)
4、双搭手换手法;单换手,双换手(高换手、中换手、低换手)。
5、推手十三式
  上盘手:缠头式、裹头式。
中盘手:中平肘、立肘。
下盘手:十字手、搂膝式。
短  手:里黏肘、外黏肘、倒提壶。
长  手:小缠腕、大缠腕。
        穿手靠、通天手。
6、活步推手:闪展步、大翻身、七星步、九宫步、连环步、大捋。
二、晋功层次
推手,是太极拳功夫的综合修炼。要求着功、劲功内外兼修,理法、技法融汇贯通、周身上下轻灵贯穿、协调一致,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还要求用意识支配肢体动作,发挥意识的主导作用和精神的影响力量,即所谓“精神能提得起,意气须换的灵”,“意气君来骨肉臣”。可以说,推手既是培养太极拳功夫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修炼太极拳功夫的难点所在。吴氏太极拳推手,不但有一套形式多样的着法需要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而且非常看重和坚持太极功夫晋阶的步骤和要领。对每一步功夫的修炼,都有具体锻炼内容和技法讲究。
第一步:着熟。拳经言:“着熟而渐悟懂劲。”马岳梁大师                                                     提出:“入门的方法,着熟是唯一的捷径。”(见《正宗吴式太极拳》246页)着熟,是太极拳推手的入门功夫和基础功夫。为此,吴氏宗师在修炼“着熟” 方面作了特别的文章。
    首先,创编设计了“练着”的一系列动作方式。单搭手、双搭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四正推手、单换手、双换手、以及推手的十三种基本手法(着势,吴门称推手十三势)。吴门的大师们长期带着弟子熟练这些手法和着势,以求达到灵活运用的地步。
其二,对“着熟”功夫有全面的理解和系统的要求。①“着”不单纯指动作,马岳梁大师言“表现于外形的称之为‘着’,蕴藏于内的称之为‘劲’。‘着’与‘劲’结合在一起的运用即为太极拳术”。见《正宗吴式太极拳》(239页)这就是说“着”与“劲”是拳术的一体两面。因此,修炼推手的“着熟”功夫,既有为推手锻炼专门设计的“着法”,同时也强调拳架的基础功夫,更为重要的是贯穿于所有拳架和推手着法中的太极功十三势,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中定。这三个方面,在“着熟”的修炼阶段,均不可忽视。②对“着术”要全面掌握。其中“着” ,侧重于讲规矩,主要是搭手的方式。上海的师傅们把这个字念zhuo,就是接触的意思。推手中的“着法”,是讲究对应时手足的规范位置,与对手的联系点、接触点,以及在运动变化中接触点如何变化,乃至“粘连黏随”如何使用。而“术”侧重于运行方式、动作的起点、落点、走向、位置和运动路线等。当然“术”还包含攻与防双向的动作要领和应变规律。这也是推手“着熟”的基本功。马岳梁大师讲解说:“推手的各种方式方法,都叫做着术。着术熟练之后在技击上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见《正宗吴式太极拳》246页)③推手“着熟”阶段关注的锻炼重点。一曰化僵劲。在双方互相推荡、对应中锻炼肢体的松活。活动腰胯、活动肩肘、松开周身关节,逐步消减自身的僵硬和局部的棱角以适应顺随运行,不顶不抗的初步要求。二曰“画圈子”。双方单搭手、按手、黏手划平圆,双搭手捋挤、捋按划圈子,走斜立圆。一进一退,一攻一化,力求先走大圈子,把肢体舒展开,弓步、坐身要放长身手尽量相互推逼,另一方则顺势化开,不允许提前绕过或用劲拨开,这是锻炼化劲的重要基础。三曰主攻“四正”。掤、捋、挤、按四正推手,被称为“入门四手”,是推手“着法”练习最重要的基本功。拳经明言“掤捋挤按须认真”就是强调这一点。在双搭手诸手法中,四正手必须过硬。
第二步:听劲。听劲是在推手中对敌方劲力的感知,马岳梁大师讲 “这种感觉的力量就叫听劲”。推手锻炼人知己知彼的运动功夫,只有在对彼方劲力、着法、招术都能感知的条件下,才能做出应对的反应。因此,听劲是推手功夫的重要一步,是进入懂劲的一道门坎。换句话说,如果连听劲的功夫都没有,人家给劲来试探你,你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迟钝,那就只有等着挨打。因此,吴氏拳的大师们很注重培养听劲。听劲越灵敏、越准确,对你自己克敌制胜越有利。关于听劲的修炼,马岳梁大师提出三点方法:①“要掌握对方来劲,必须在是不顶不丢的状况下,发展自己的感觉力量。”(见《正宗吴式太极拳》247页)在太极推手着法练习中,必须养成与对方不顶不丢的行为习惯,只有如此,才能逐渐培养对彼方的感知。李亦畲先师讲:“要刻刻留意,挨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可见,这是培养听劲的基本方法。②“听劲离不开掤劲”。这又与吴氏拳关于“掤”劲的理念紧密相关,马岳梁大师也告诉我们说:“掤是暗劲,也称为衬托劲,是一种细致而微妙的动作”。(见《正宗吴式太极拳》234页)在推手时不仅是手臂,与身体接触的任何部分都要有掤劲。“可以这样说,听劲就是掤劲。”因此,在推手修炼过程中,还应细心体会“掤”劲的特性和作用,通过正确把握掤劲,不断提高听劲的水平。③ 听劲得来于粘连黏随的推手方式中。马岳梁大师明确告诉我们:“在交手时要听对方劲路,那就离不开粘连黏随四项要点。”“用这四种方法发挥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细微的,犹如细小的声音,用耳静听才能听到,所以叫做听劲。”(见《正宗吴式太极拳》248页)
第三步:懂劲。懂劲是对太极拳功夫达到相当程度的描述。《拳经》言:“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既说明了修炼懂劲功夫的路径,又说明了懂劲是太极拳功夫的重要阶段,是进入太极拳最高境界的入门之径。《拳经》又言:“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这是告诉人的懂劲的本质特征。吴氏太极拳的大师们对修炼推手的懂劲功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的成果。马岳梁大师在《正宗吴氏太极拳》中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着重阐明推手懂劲的四个方面的功夫。其一,基础功夫。他首先提出:“懂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见《正宗吴式太极拳》246页)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才能取得成就。他强调三个方面的基本功。即拳架的基本功,是长劲的途径,必须坚持长期修炼,即是推手已经熟练了,每天定时定量地盘架子仍不能少;着熟的基本功,是懂劲的入门之径;学习拳法要领的基本功,要通过对拳经的熟读深思,在实践中加深体会。其二,用着功夫。要熟练掌握推手的各种方式方法,如单搭手、双搭手、四正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以及十三种基本手法(着势)等等,逐渐懂得把握得机得势。在推手时不仅要知道自己,也能察知对方,学会用自己的得势,去攻击对方的失势,“对自己能避虚就实,攻对方能避实就虚,这样就是懂劲”。(见《正宗吴式太极拳》247页)其三,轻灵变化的功夫。轻、灵、变、化是吴氏太极拳特别重视和提倡的推手运动规律。所谓“动则轻、轻则灵、灵则变、变则化”,这四者是连动的,通过尽可能轻的动作产生灵的感觉,好像天平,对一丝一毫的加减都有敏锐的反应。并随着反应产生变化,对方的攻势不论是轻是重,来自何方,自己都能够将其化掉,这便是灵。灵动既是敏锐的反应,也同时具有变的技能和方法,要由化敌之手,变为制敌之手。最后一个“化”字则是轻、灵、变的综合效果,即化敌制敌而得手的全部。马岳梁大师讲:“关于化,简单讲是化劲,但也可指随心所欲、无所不能,即进入化境的高级阶段。”(见《正宗吴式太极拳》247页)其四,不丢不顶、粘连黏随的功夫。太极拳推手最重要的一点是懂得如何适应对手,首先必须遵循舍己从人的准则,学会后发先至的方法。要在顺应对方劲路的基础上,先化掉对方的来势,然后在弧线运行中变化为发,击对方虚点。关键是在转换的过程中不能断劲,这就要求锻练不丢不顶的功夫。与对方手臂相搭、相连,在对方给力发劲时,你既不能顶抗,也不能脱离,在此种状态下感知对方虚点,再相机而行攻击之势。其次,推手中适应对手、顺应对方的技法,离不开粘连黏随四项要领。在推手中,必须始终贴着对方,连着对方,无论是进身退身、短手长手,还是弧线运动中变转虚实,均不可与对方手臂相脱离,甚至还要有意与其缠绕,黏着他使其不能逃脱我的控制。粘连黏随的功夫,是知觉运动的关键,是寻找机势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变和化才会随之而来。再者,还需练随。随是顺从对方的劲力和变化而实施引、实施化、乃至进一步实施发。由此可知,粘连黏随的功夫,是化打拿发的基础。练好了走与黏、走与化就会巧妙结合。“做到黏走都能得心应手,才可称为懂劲。”(见《正宗吴式太极拳》248页)                                                                                                                                                                                                  三、着术妙用
吴氏太极拳推手的修炼,既讲着、又讲术,既练着、也练术。所谓着,侧重于讲规矩、守规矩的层面,重点在于搭手的要点,            各种手法在接手及运行中的接触点、联系点和各种手法基本的运行模式。这些规矩也是推手技法的重要基础,要经过锻炼形成习惯。所谓“术”,侧重于讲技法的变化,讲技巧,讲谋略。着与术又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吴氏太极拳推手讲究轻灵圆活,讲究机巧,追求着术的妙用。
①虚实配合之妙。推手中虚实配合主要在两手,当然也随时需要肩背、腰胯和双腿以其虚实转换来配合,应该是身体协调一致的,尤以手之虚实配合为核心。基本规律为两手一虚一实,一手引、一手拿,一手约、一手制(或打、或发)。常常表现为先手引化,后手拿、打、发。高手也常以单手与人相搭,单手之用,其虚实变化的水平要求更高,但也必须是一虚一实的有机配合。
②机势把握之妙。与人对应,把握机势的能力,是推手技艺的关键所在。引、化、拿、发各种着法运用的时机、力度以及前后手的结合点,这些都需在推手运行中根据彼此双方的状况,把握好运用的时机。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这是把握机势的总原则,欲得其法需在长期磨炼中找准对方的虚实和实施攻击的时机,先与后、轻与重的分寸把握,决定最终的效果和巧妙程度。
③力向力点之妙。吴氏太极拳推手,攻击对方的劲力方向和着力点也很讲究。首先,要明白对方重心的虚点所在,一般瞄准其脚后跟外侧和前脚尖内侧作为攻击的目标;其二,拿对方的着力点多在肩和肘,大圈子着力于肩,小圈子着力于肘。拿肩肘是通过对其手臂的制约而使其腰胯失去活动之便,是制人、发人重要的环节。其三,发力要有双向或三向力的理念。                                                       如常用的捋採劲,要同时向下、向侧、向后的三向力为最好。推手中每每攻对方的劲力,都不是单向的,如捋採、捋按、掤挤、掤挒等,经常会两劲融合一体。
 ④制化结合之妙。推手中的制与化是最重要技巧。制与化的巧妙结合是吴氏太极拳推手的一大特长。所谓“制即化,化即制”并非易事。吴氏太极拳善化,不仅主张以化为先,以柔化为主,而更为重要的是化与制的巧妙结合与密切关联,即在化的同时制也在其中。对这一功夫的领悟和把握非一般功力之所能。这一功夫,既涉及对太极拳掤、捋、挤、按等劲路的把控,也涉及“粘连黏随”四项要领的熟练运用,还关系到处处走弧线,在圆形运动中默使化与制的变转。要努力修炼到“掤”劲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挨在何处何处有,挨在何处何处发;以粘连黏随之法与人缠绕,紧密联系,随时可化可发;致化、发与圆形运动中,使劲意转换自然顺遂、连续不断。
四、理法智慧
吴氏太极拳推手的高妙技法,来自于吴氏宗师对太极拳深刻的领悟和非凡的理念。《吴鉴泉氏的太极拳》是吴氏太极拳成宗立派的代表性文献,书中表达了鉴泉宗师对太极拳独到见解。他着重指出“太极拳以虚、静、自然、柔为主体,是以柔取胜的”。他认为“虚”“静”“自然”“柔”是太极拳的本质特征。我们都知道,鉴泉宗师在其同辈拳师中以重道著称,他用“道”的理念来领悟太极拳,产生了对太极拳认识的新高度。太极拳本身是智慧的产物,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它颠覆了人类早期形成的武术理念,即看重身壮力强的自然本能。提出了不以力胜、而以学力所为、以小力胜大力、“四两拨千斤”的高妙理念,并以太极拳技法予以实践印证。鉴泉宗师充分认识了太极拳理念的精髓,深刻领悟了太极拳理法的本质特征不在实、而在虚,不在刚、而在柔。他用这种理念来改进太极拳,来提升太极拳技击的技术含量,使吴氏拳在太极拳之林形成了新的风格风貌。“虚”“静”“自然”“柔”的理念,对修炼吴氏太极拳既是思想理论指导,也是行为准则,对吴氏太极拳推手理法、技法和风格、要领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一是虚。“是虚空的解释,因为虚空则灵”。这是吴氏拳对虚的重视和认识。吴英华大师曾具体地讲:与人搭手,虚字当先,其动作如拳架中揽雀尾之第一动,肘向下采、身往后坐。这一坐、一采,既表示对人的礼貌谦让,更是放空对方,引进落空的技术要领。这种坐身虚空的引手法,其效果远远超过牵手、捋手引空的方法。可见,虚是实现善化的第一要素,是避实就虚的应敌之法宝。然而,这仅仅是发挥了虚空能容、能纳、让人等长处,实际上,“虚”在吴氏拳推手中的作用和意义远非如此,更为重要的是:①“虚”是轻灵的基础。吴氏太极拳特别重视行拳、用拳之轻灵,所谓“轻灵圆活”、“轻灵变化”、“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这些行拳准则,都是吴氏太极拳特别强调的拳法准则。鉴泉宗师讲“虚空则灵”。灵来自虚,以自虚引人,一不用劲、二空得速、松得快、格外轻灵。②“虚”是走化的前提。无论是双搭手、单搭手与人对应,凡要施以走化、变化为制,必先自身虚空。巧处就在虚空中走弧线默然变劲施制,这时的虚给自己提供了变化的空间。③能虚则能引得长、进得快。要达到“进之愈长,退之愈促”的要求,虚是关键。吴氏推手对锻炼弓坐要求很严,两人搭手相互进逼,要求坐身必须到位,不许提前变招,不许以力变转。这种虚的功夫才能保证推手中引手之长和进手之速。
二是“静”。太极拳家对“静”都是高度重视的。《十三势歌》云“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既指明了动静关系,又强调了求静、练静是重点,还隐含着动静的微妙关系在应敌中的作用。武禹襄强调“身虽动,心贵静。”李亦畲的《五字诀》开宗名义“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而吴鉴泉宗师对静则有更全面的要求,他指出“身心意三方面,竭力求其静,”身静是行拳时“慢”的需要;心静是整的需要;意静是不用力而用意的需要。静的理念在吴氏太极拳推手中依然作用非常。马岳梁大师强调“以静待动”、“后发先至”就是“静”的准则。吴氏太极拳推手,主张应敌时不先出手,不主动用着、发劲、出劲,一定要静待对方先出招、发劲、用劲,找准时机在对方着劲的基础上轻轻加力、加速,引其重心偏失。观看吴氏拳大师马岳梁、马江豹推手,他们总是镇定自若,好像时时都设有伏击圈在等待对手,从不慌乱应招,更不急于先出手。再者,静与专注,与身整紧密相关。推手中一定要神意专注,找准时机,找准着力点,无论动静皆要周身一体、协调一致。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三是自然。把自然作为太极拳的重要特色提出来是鉴泉宗师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太极拳的动作,纯任自然,……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姿势”。《授秘歌》云:“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讲得很形象。而“自然”之准则,在推手中的意义就是“顺随”的指导思想。推手中一定要随、要舍己从人。自己希望别人顺己,首先也要给对方以顺。吴氏太极拳的大师们的推手发力击人,都是在顺的前提下进行,顺着对方来力先引而后发,顺着对方身形侧重给其增加偏移失重之力。总之,要顺着对方,随着对方,借其力、顺其势而制对方于失据失衡。反过来,就人对我而言,应如“西山悬磐”的态度,顺应自然,对方给多少,我走多少,所谓“急来急应,缓来缓随”,绝对不顶不抗。既要让对方找不到我的着力点,还要在不离不弃中黏住他,引他落空。因此,“应物自然”,是被动的,不能先、不能后、不能重、不能轻。这是推手的又一种功夫。
四是柔。《吴鉴泉氏的太极拳》中讲:“练太极拳时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松开。”“遇敌时不含抵抗性,能随敌劲以为伸缩,所谓柔中而有弹性。”鉴泉宗师对柔的要求特别高,他用“最忌用力”四个字来作强调。松柔作为指导推手修炼的准则:第一,他要求全身关节松开,练出柔软松弹的内劲;第二,他要求遇敌劲不含抵抗,以柔的方法去应敌制敌。马岳梁大师在讲以柔克刚时,柔就成了战术,成了克敌制胜的招术,他讲:“以柔克刚的运用是在与人交手时既要用人刚我柔的走劲引使对方落空,又要趁势黏劲去取得我顺人背的优势”。(见《正宗吴式太极拳》238页)这是太极推手又一重要功夫。
现在综合这(虚、静、自然、柔)四项准则在推手中的指导意义:“虚”是与人交手、搭手的方式。以虚的姿势,虚的动作思想态度和精神状态。不急,泰然处之,待对方先动,先出手,先发力,我这里的伏击圈在静等他进入。“自然”是顺人,随人。对方劲来了,我绝不硬顶硬抗,而是顺他来力的方向继续往前加进,随他的劲力继续向前发展,直到对方失重跌倒,这就叫做“借力打力”。“柔”是与对方连系、连接的方式。既有自身灵活松静的内劲,给对方的感觉是在顺其而动、无力抵抗,然而又在与对手不即不离中变转虚实,在柔化后面潜藏黏、制、发的后手之招。这四大要领便是吴氏太极拳推手各种法则、着术的理念之根,思想之魂,力量之源。
最后,再作以下概括 
第一,吴氏太极拳推手最突出、最集中的体现了吴氏拳主柔善化,守正重道的习拳理念和行拳风格。
第二,吴氏太极拳推手的基础功夫在“着”。其着法、着术包括贯穿于拳架之中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中定等十三势和吴氏宗师为推手修炼而模拟设计的系列动作、手法。强调“着熟”是打好基础、是通往“懂劲”的唯一途径,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的盘拳架,盘推手。
第三“轻灵”是吴氏太极拳推手功夫之关键。主柔善化必须走轻灵之路,没有轻不能有效引人,没有灵不能择机而变。轻灵的功夫需在推手中仔细揣摩,细心领悟。
第四“虚”“静”“自然”“柔”是吴氏太极拳推手技艺精巧绝妙的理法根本。

—— 素材来源:李树模